8月30日,由电化学动力源研究室主办的“燃料电池低铂高活性高耐久性膜电极研讨会(Workshop on Low loading/High activity/Long durability MEA of PEFC)” 在清华大学汽车节能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0-01-21 浏览次数: 次
8月30日,由电化学动力源研究室主办的“燃料电池低铂高活性高耐久性膜电极研讨会(Workshop on Low loading/High activity/Long durability MEA of PEFC)” 在清华大学汽车节能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举办。
在研讨会上,九位专家围绕材料设计合成及诊断、基础电催化、电极和电池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邀请报告,并就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及讨论。
在材料设计合成及诊断方面,来自日本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燃料电池研发主管Yu Morimoto博士(下图左侧)以介孔碳的应用为例,分享了他对于车用燃料电池的现状及挑战的思考和看法。来自德国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的Michael Eikerling教授(下图中间)分享了其课题组在燃料电池材料的老化方面进行的模型及诊断的工作。来自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的张亮副教授(下图右侧)则就核壳结构的纳米催化材料的计算与设计进行了分享。

在基础电催化领域,来自武汉大学的陈胜利教室(下图左侧)展示了其课题组在电催化中的pH作用方面的理论工作。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陈艳霞教授(下图中间)则就电催化中的pH作用的实验工作进行了介绍。来自中南大学的黄俊副教授(下图右侧)分享了他在电催化方面开展的理论工作。

在电极和电池层面,来自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俞红梅研究员(下图左侧)展示了其课题组在有序化电极方面的工作。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剑波教授(下图中间)则对静电纺丝制备的燃料电池电极进行了介绍。来自长城汽车的Brian Kienitz博士(下图右侧)则分享了他对于车用燃料电池技术路径的思考。